《太上感應篇》
時間:2015-11-14 來源:八仙宮網站整理
《太上感應篇》千余字,宣揚了“天人感應,勸善懲惡”的理念,所謂“感應”是指善惡報應,由天地神鬼根據世上人們的所作所為給以相應的獎懲,因此,開篇即以十六字“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為綱,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樸素因果觀念,指出人要長生多福,必須行善積德,并列舉了二十六條善行和一百七十條惡行,作趨善避惡的標準,強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太上感應篇》不局限于道家高深玄奧的教義,而是著重闡明一套既符合太上道德為根基,以儒家道德規范和道釋宗教規戒為標準的立身處世準則,有利于規范人們的言行,特別是有助于維護國家、社會、家庭的秩序與和諧,故而成為道門中修善積福、濟世教化的書籍。同時,《太上感應篇》以“行善得道”的方式從現實生活的層面,提出了修道證道的另一法則,這使得世俗道教從精神道教的心靈修煉方式中分離出來,滿足了人們渴望通過簡單方便的現實生活方式達到得道成仙的人生境界的愿望。
《太上感應篇》不局限于道家高深玄奧的教義,而是著重闡明一套既符合太上道德為根基,以儒家道德規范和道釋宗教規戒為標準的立身處世準則,有利于規范人們的言行,特別是有助于維護國家、社會、家庭的秩序與和諧,故而成為道門中修善積福、濟世教化的書籍。同時,《太上感應篇》以“行善得道”的方式從現實生活的層面,提出了修道證道的另一法則,這使得世俗道教從精神道教的心靈修煉方式中分離出來,滿足了人們渴望通過簡單方便的現實生活方式達到得道成仙的人生境界的愿望。
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宜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è)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見他榮貴,愿他流貶;見他富有,愿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私之;負他貨財,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見他失便,便說他過;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材能可稱而抑之。埋蠱(gǔ)厭人,用藥殺樹;恚(huì)怒師傅,抵觸父兄;強取強求,好侵好奪;擄掠致富,巧詐求遷;賞罰不平,逸樂過節;苛虐其下,恐嚇于他;怨天尤人,呵風罵雨;斗合爭訟,妄逐朋黨;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貪冒于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毀人稱直,罵神稱正;棄順效逆,背親向疏;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鑒猥事。施與后悔,假借不還;分外營求,力上施設;淫欲過度,心毒貌慈;穢食餧人,左道惑眾;短尺狹度,輕秤小升;以偽雜真,采取奸利;壓良為賤,謾驀愚人;貪婪無厭,咒詛求直。
相關熱詞搜索:注釋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分享到: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