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傳》卷上(魏晉/皇甫謐 著)
時間:2022-06-22 來源:八仙宮網絡平臺整理
【導讀】
皇甫謐,字士安,號玄晏先生,魏晉時期的賢達,其人不愛做官,善于思考,喜愛讀書,人稱”書淫“,這部《高士傳》就是他的著作之一?!陡呤總鳌啡珪踩砭攀黄?,記載了夏商周三代之前到東漢至三國時期的九十多位高士事跡大略,其中有老子、莊子、列子等道家先賢,也有曾參、顏回、原憲等儒家先賢。
《高士傳》一書的可貴之處在于,通過記載高尚之士的事跡,向讀者傳達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謙遜禮讓、淡泊名利、知足不辱等超越世俗的高尚情操,教人要隱逸避仕,遠離名利場,從而建立和保持住一份自由獨立的人格思想。

序
孔子稱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洪崖先生創高道于上皇之代,許由善卷不降節于唐虞之朝,是以易有束帛之義,禮有玄纁之制。詩人發白駒之歌,春秋顯子臧之節。明堂月令以季春聘名士,禮賢者。
然則高讓之士,王政所先,厲濁激貪之務也。史班之載,多所闕略。梁鴻頌逸民,蘇順科高士,或錄屈節,雜而不純。又近取秦漢,不及遠古,夫思其人猶愛其樹,況稱其德而贊其事哉!
謐采古今八代之士,身不屈于王公,名不耗于終始,自堯至魏,凡九十余人。雖執節若夷齊,去就若兩龔,皆不錄也。
卷上
被衣
被衣者,堯時人也。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嚙缺,嚙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嚙缺問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言未卒,嚙缺睡寐,被衣大悅,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無心而不可與謀,彼何人哉!”
王倪
王倪者,堯時賢人也,師被衣。嚙缺又學于王倪,問道焉。
嚙缺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惡乎知之。” “然則物無知邪?”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嘗試問乎汝,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魷然乎哉?木處則惴栗恂懼,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麇鹿食薦,卿且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魷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亂,吾惡能知其辯”。
嚙缺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云氣,騎曰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已,而況利害之端乎?”
嚙缺
嚙缺者,堯時人也,許由師事嚙缺。堯問于由曰:“嚙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許由曰:“殆哉,圾乎天下。嚙缺之為人也,聰明睿知,給數以敏,其性過人,而又乃以人受天。彼審乎禁過,而不知過之所由生,與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無天。方且本身而異形,方且尊知而火馳,方且為緒使,方且為物絯,方且四顧而物應,方且應眾宜,方且與物化而未始有恒,夫何足以配天乎!”
巢父
巢父者,堯時隱人也。山居不營世利,年老以樹為巢,而寢其上,故時人號曰“巢父”。堯之讓許由也,由以告巢父,巢父曰:“汝何不隱汝形,藏汝光,若非吾友也!”擊其膺而下之,由悵然不自得。乃過清泠之水,洗其耳,拭其目,曰:“向聞貪言,負吾之友矣!”遂去,終身不相見。
許由
許由,字武仲,陽城槐里人也。為人據義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后隱于沛澤之中。堯讓天下于許由,曰:“曰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不受而逃去。
嚙缺遇許由,曰:“子將奚之?”曰:“將逃堯。”曰:“奚謂邪?”曰:“夫堯知賢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賊天下也。夫唯外乎賢者知之矣!”由于是遁耕于中岳潁水之陽,箕山之下,終身無經天下色。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潁水濱。
時其友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子故浮游,欲聞求其名譽,污吾犢口。”牽犢上流飲之。許由沒,葬箕山之巔,亦名“許由山”,在陽城之南十馀里。堯因就其墓,號曰“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岳,世世奉祀,至今不絕也。
善卷
善卷者,古之賢人也。堯聞得道,乃北面師之。及堯受終之后,舜又以天下讓卷。卷曰:“昔唐氏之有天下,不教而民從之,不賞而民勸之,天下均平,百姓安靜,不知怨,不知喜。今子盛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調五音之聲以亂民耳,丕作皇韶之樂以愚民心,天下之亂,從此始矣。吾雖為之,其何益乎!予立于宇宙之中,冬衣皮毛,夏衣絺葛,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曰出而作,曰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
遂不受,去,入深山,莫知其處。
子州支父
子州支父者,堯時人也。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不受,又讓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為天子猶之可也。雖然,我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舜又讓之,亦對之曰:“予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壤父
壤父者,堯時人也。帝堯之世,天下太和,百姓無事。壤父年八十余,而擊壤于道中,觀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曰出而作,曰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石戶之農
石戶之農,不知何許人也,與舜為友。舜以天下讓之石戶之農,石戶之農曰:“卷卷乎后之為人,葆力之士也。”于是夫負妻戴,攜子以入于海,終身不反也。
蒲衣子
蒲衣子者,舜時賢人也,年八歲而舜師之。嚙缺問于王倪,四問而四不知,嚙缺因躍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也。”后舜讓天下于蒲衣子,蒲衣子不受而去,莫知所終。
披裘公
披裘公者,吳人也。延陵季子出游,見道中有遺金,顧披裘公曰:“取彼金。”公投鐮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處之高而視人之卑?五月披裘而負薪,豈取金者哉!”季子大驚,既謝而問姓名,公曰:“吾子皮相之士,何足語姓名也?”
江上丈人
江上丈人者,楚人也。楚平王以費無忌之讒殺伍奢,奢子員亡,將奔吳。至江上,欲渡,無舟。而楚人購員甚急,自恐不脫,見丈人得渡。因解所佩劍以與丈人,曰:“此千金之劍也,愿獻之。”
丈人不受,曰:“楚國之法,得伍胥者,爵執邽,金千鎰。吾尚不取,何用劍為?”不受而別,莫知其誰。員至吳為相,求丈人不能得,每食輒祭之,曰:“名可得聞而不可得見,其唯江上丈人乎?”
【注】伍奢:楚國大夫,是吳國名士伍子胥(本名伍員,子胥是其字)的父親。
小臣稷
小臣稷者,齊人也,抗厲希古,桓公凡三往而不得見。公嘆曰:“吾聞布衣之士不輕爵祿,則無以助萬乘之主,萬乘之主不好仁義,則無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見焉。桓公以此能致士,為五霸之長。
弦高
弦高者,鄭人也。鄭穆公時,高見祝為秦晉所逼,乃隱不仕,為商人。及晉文公之返國也,與秦穆公伐鄭,圍其都。鄭人私與秦盟,而晉師退。秦又使大夫祀于等三人戍鄭。居三年,晉文公卒,襄公初立。
秦穆公方強,使百里西、乞白乙帥師襲鄭。過周反滑,鄭人不知。時高將市于周,遇之,謂其友蹇他曰:“師行數千里,又數經諸侯之地,其勢必襲鄭。凡襲國者,以無備也。示以知其情也,必不敢進矣。”
于是乃矯鄭伯之命,以十二牛犒秦師,且使人告鄭為備。祀于亡奔齊,孟明等返至都,晉人要擊,大破秦師。鄭于是賴高而存。鄭穆公以存國之賞賞高,而高辭曰:“詐而得賞,則鄭國之政廢矣。為國而無信,是敗俗也。賞一人而敗國俗,智者不為也。”遂以其屬徙東夷,終身不返。
商容
商容,不知何許人也。有疾,老子曰:“先生無遺教以告弟子乎?”容曰:“將語子。過故鄉而下車,知之乎?”老子曰:“非謂不忘故耶?”容曰:“過喬木而趨,知之乎?”老子曰:“非謂其敬老耶?”容張口曰:“吾舌存乎?”曰:“存。”曰:“吾齒存乎?”曰:“亡。”“知之乎?”老子曰:“非謂其剛亡而弱存乎?”容曰:“嘻!天下辜盡矣。”
老子李耳
老子李耳,字伯陽,陳人也。生于殷時,為周柱下史,好養精氣,貴接而不施。轉為守藏史,積八十余年,《史記》云二百余年,時稱為“隱君子”,謚曰“聃”。仲尼至周,見老子,知其圣人,乃師之。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西關,關令尹喜望氣先知焉,乃物色遮候之。已而老子果至,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五千余言,為道家之宗。以其年老,故號其書為《老子》。
庚桑楚
庚桑楚者,楚人也,老聃弟子,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壘之山。其居三年,畏壘大壤。畏壘之民相與言曰:“庚桑子之始來,吾灑然異之。今吾曰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余,庶幾其圣人乎!子胡不相與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
庚桑子聞之,南面而不釋。然弟子異之,庚桑子曰:“弟子何異于予?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夫春與秋,豈無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吾聞至人尸居環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今以畏壘之細民,而竊竊焉欲俎豆予于賢人之間,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釋于老聃之言。”
老萊子
老萊子者,楚人也。當時世亂,逃世,耕于蒙山之陽。莞葭為墻,蓬蒿為室,枝木為床,蓍艾為席,飲水食菽,墾山播種。人或言于楚王,王于是駕至萊子之門。萊子方織畚,王曰:“守國之政,孤愿煩先生。”老萊子曰:“諾。”
王去,其妻樵還,曰:“子許之乎?”老萊曰:“然。”妻曰:“妾聞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隨而鞭棰,可擬以官祿者,可隨而鐵鉞。妾不能為人所制者。”妻投其畚而去,老萊子亦隨其妻,至于江南而止,曰:“鳥獸之毛,可績而衣,其遺粒足食也。”仲尼嘗聞其論,而蹙然改容焉。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人莫知其所終也。
林類
林類者,魏人也,年且百歲。底春披裘,拾遺穗于故畦,并歌并進。孔子適衛,望之于野,顧謂弟子曰:“彼叟可與言者,試往訊之。”子貢請行,逆之隴端,面之而嘆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類行不留,歌不輟。
子貢叩之不已,乃仰而應曰:“吾何悔邪?”子貢曰:“先生少不勤行,長不競時,老無妻子,死期將至,亦有何樂,而拾穗行歌乎?”林類笑曰:“吾之所以為樂,人皆有之,而反以為憂。少不勤行,長不競時,故能壽若此。老無妻子,死期將至,故能樂若此。”子貢曰:“壽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惡。子以死為樂,何也?”
林類曰:“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營營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貢聞之,不喻其意。還,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與言,果然。”
榮啟期
榮啟期者,不知何許人也,鹿裘帶索,鼓琴而歌??鬃佑斡谔┥?,見而問之曰:“先生何樂也?”對曰:“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吾得為人矣,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矣,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曰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貧者,士之常也;死者,民之終也。居常以待終,何不樂也?”
荷蕢
荷蕢者,衛人也,避亂不仕,自匿姓名。孔子擊磬于衛,乃荷蕢而過孔氏之門,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孔子聞之,曰:“果哉,未之難矣。”
長沮 桀溺
長沮、桀溺者,不知何許人也。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是孔丘。”曰:“是魯孔丘歟?”曰:“是也。”是知津矣,問于桀溺。
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與易之?且而與其從避人之士,豈若從避世之土哉!”耰而不輟。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石門守
石門守者,魯人也,亦避世不仕,自隱姓名,為魯守石門,主晨夜開閉。子路從孔子,石門而宿。問子路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遂譏孔子曰:“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與?”時人賢焉。
荷篠丈人
荷篠丈人,不知何許人也。子路從而后,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且享焉,而見其二子。明曰,子路行以告。夫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陸通
陸通,字接輿,楚人也,好養姓,躬耕以為食。楚昭王時,通見楚政無常,乃佯狂不仕,故時人謂之“楚狂”。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卻曲卻曲,無傷吾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無用之用也。”孔子下車,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
楚王聞陸通賢,遣使者持金百鎰,車馬二駟,往聘通,曰:“王請先生治江南。”通笑而不應。使者去,妻從市來,曰:“先生少而為義,豈老違之哉?門外車跡何深也!妾聞義士非禮不動,妾事先生,躬耕以自食,親織以為衣,食飽衣暖,其樂自足矣,不如去之。”于是夫負釜甑,妻戴纴器,變名易姓,游諸名山,食桂櫨實,服黃菁子,隱蜀峨眉山,壽數百年,俗傳以為仙云。
曾參
曾參,字子輿,南武城人也。不仕而游,居于衛。缊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曰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曳縱而歌。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魯哀公賢之,致邑焉。參辭不受,曰:“吾聞受人者常畏人,與人者常驕人??v君不我驕,我豈無畏乎!”終不受,后卒于魯。
子州支父
子州支父者,堯時人也。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不受,又讓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為天子猶之可也。雖然,我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舜又讓之,亦對之曰:“予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壤父
壤父者,堯時人也。帝堯之世,天下太和,百姓無事。壤父年八十余,而擊壤于道中,觀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曰出而作,曰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石戶之農
石戶之農,不知何許人也,與舜為友。舜以天下讓之石戶之農,石戶之農曰:“卷卷乎后之為人,葆力之士也。”于是夫負妻戴,攜子以入于海,終身不反也。
蒲衣子
蒲衣子者,舜時賢人也,年八歲而舜師之。嚙缺問于王倪,四問而四不知,嚙缺因躍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也。”后舜讓天下于蒲衣子,蒲衣子不受而去,莫知所終。
披裘公
披裘公者,吳人也。延陵季子出游,見道中有遺金,顧披裘公曰:“取彼金。”公投鐮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處之高而視人之卑?五月披裘而負薪,豈取金者哉!”季子大驚,既謝而問姓名,公曰:“吾子皮相之士,何足語姓名也?”
江上丈人
江上丈人者,楚人也。楚平王以費無忌之讒殺伍奢,奢子員亡,將奔吳。至江上,欲渡,無舟。而楚人購員甚急,自恐不脫,見丈人得渡。因解所佩劍以與丈人,曰:“此千金之劍也,愿獻之。”
丈人不受,曰:“楚國之法,得伍胥者,爵執邽,金千鎰。吾尚不取,何用劍為?”不受而別,莫知其誰。員至吳為相,求丈人不能得,每食輒祭之,曰:“名可得聞而不可得見,其唯江上丈人乎?”
【注】伍奢:楚國大夫,是吳國名士伍子胥(本名伍員,子胥是其字)的父親。
小臣稷
小臣稷者,齊人也,抗厲希古,桓公凡三往而不得見。公嘆曰:“吾聞布衣之士不輕爵祿,則無以助萬乘之主,萬乘之主不好仁義,則無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見焉。桓公以此能致士,為五霸之長。
弦高
弦高者,鄭人也。鄭穆公時,高見祝為秦晉所逼,乃隱不仕,為商人。及晉文公之返國也,與秦穆公伐鄭,圍其都。鄭人私與秦盟,而晉師退。秦又使大夫祀于等三人戍鄭。居三年,晉文公卒,襄公初立。
秦穆公方強,使百里西、乞白乙帥師襲鄭。過周反滑,鄭人不知。時高將市于周,遇之,謂其友蹇他曰:“師行數千里,又數經諸侯之地,其勢必襲鄭。凡襲國者,以無備也。示以知其情也,必不敢進矣。”
于是乃矯鄭伯之命,以十二牛犒秦師,且使人告鄭為備。祀于亡奔齊,孟明等返至都,晉人要擊,大破秦師。鄭于是賴高而存。鄭穆公以存國之賞賞高,而高辭曰:“詐而得賞,則鄭國之政廢矣。為國而無信,是敗俗也。賞一人而敗國俗,智者不為也。”遂以其屬徙東夷,終身不返。
商容
商容,不知何許人也。有疾,老子曰:“先生無遺教以告弟子乎?”容曰:“將語子。過故鄉而下車,知之乎?”老子曰:“非謂不忘故耶?”容曰:“過喬木而趨,知之乎?”老子曰:“非謂其敬老耶?”容張口曰:“吾舌存乎?”曰:“存。”曰:“吾齒存乎?”曰:“亡。”“知之乎?”老子曰:“非謂其剛亡而弱存乎?”容曰:“嘻!天下辜盡矣。”
老子李耳
老子李耳,字伯陽,陳人也。生于殷時,為周柱下史,好養精氣,貴接而不施。轉為守藏史,積八十余年,《史記》云二百余年,時稱為“隱君子”,謚曰“聃”。仲尼至周,見老子,知其圣人,乃師之。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西關,關令尹喜望氣先知焉,乃物色遮候之。已而老子果至,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五千余言,為道家之宗。以其年老,故號其書為《老子》。
庚桑楚
庚桑楚者,楚人也,老聃弟子,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壘之山。其居三年,畏壘大壤。畏壘之民相與言曰:“庚桑子之始來,吾灑然異之。今吾曰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余,庶幾其圣人乎!子胡不相與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
庚桑子聞之,南面而不釋。然弟子異之,庚桑子曰:“弟子何異于予?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夫春與秋,豈無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吾聞至人尸居環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今以畏壘之細民,而竊竊焉欲俎豆予于賢人之間,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釋于老聃之言。”
老萊子
老萊子者,楚人也。當時世亂,逃世,耕于蒙山之陽。莞葭為墻,蓬蒿為室,枝木為床,蓍艾為席,飲水食菽,墾山播種。人或言于楚王,王于是駕至萊子之門。萊子方織畚,王曰:“守國之政,孤愿煩先生。”老萊子曰:“諾。”
王去,其妻樵還,曰:“子許之乎?”老萊曰:“然。”妻曰:“妾聞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隨而鞭棰,可擬以官祿者,可隨而鐵鉞。妾不能為人所制者。”妻投其畚而去,老萊子亦隨其妻,至于江南而止,曰:“鳥獸之毛,可績而衣,其遺粒足食也。”仲尼嘗聞其論,而蹙然改容焉。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人莫知其所終也。
林類
林類者,魏人也,年且百歲。底春披裘,拾遺穗于故畦,并歌并進。孔子適衛,望之于野,顧謂弟子曰:“彼叟可與言者,試往訊之。”子貢請行,逆之隴端,面之而嘆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類行不留,歌不輟。
子貢叩之不已,乃仰而應曰:“吾何悔邪?”子貢曰:“先生少不勤行,長不競時,老無妻子,死期將至,亦有何樂,而拾穗行歌乎?”林類笑曰:“吾之所以為樂,人皆有之,而反以為憂。少不勤行,長不競時,故能壽若此。老無妻子,死期將至,故能樂若此。”子貢曰:“壽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惡。子以死為樂,何也?”
林類曰:“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營營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貢聞之,不喻其意。還,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與言,果然。”
榮啟期
榮啟期者,不知何許人也,鹿裘帶索,鼓琴而歌??鬃佑斡谔┥?,見而問之曰:“先生何樂也?”對曰:“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吾得為人矣,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矣,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曰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貧者,士之常也;死者,民之終也。居常以待終,何不樂也?”
荷蕢
荷蕢者,衛人也,避亂不仕,自匿姓名。孔子擊磬于衛,乃荷蕢而過孔氏之門,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孔子聞之,曰:“果哉,未之難矣。”
長沮、桀溺者,不知何許人也。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是孔丘。”曰:“是魯孔丘歟?”曰:“是也。”是知津矣,問于桀溺。
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與易之?且而與其從避人之士,豈若從避世之土哉!”耰而不輟。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石門守
石門守者,魯人也,亦避世不仕,自隱姓名,為魯守石門,主晨夜開閉。子路從孔子,石門而宿。問子路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遂譏孔子曰:“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與?”時人賢焉。
荷篠丈人
陸通
陸通,字接輿,楚人也,好養姓,躬耕以為食。楚昭王時,通見楚政無常,乃佯狂不仕,故時人謂之“楚狂”。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卻曲卻曲,無傷吾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無用之用也。”孔子下車,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
楚王聞陸通賢,遣使者持金百鎰,車馬二駟,往聘通,曰:“王請先生治江南。”通笑而不應。使者去,妻從市來,曰:“先生少而為義,豈老違之哉?門外車跡何深也!妾聞義士非禮不動,妾事先生,躬耕以自食,親織以為衣,食飽衣暖,其樂自足矣,不如去之。”于是夫負釜甑,妻戴纴器,變名易姓,游諸名山,食桂櫨實,服黃菁子,隱蜀峨眉山,壽數百年,俗傳以為仙云。
曾參
曾參,字子輿,南武城人也。不仕而游,居于衛。缊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曰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曳縱而歌。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魯哀公賢之,致邑焉。參辭不受,曰:“吾聞受人者常畏人,與人者常驕人??v君不我驕,我豈無畏乎!”終不受,后卒于魯。
顏回
顏回,字子淵,魯人也,孔子弟子。貧而樂道,退居陋巷,曲肱而寢。孔子曰:“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回對曰:“不愿仕?;赜泄庵镂迨€,足以給饘粥;郭內之圃十畝,足以為絲麻;鼓宮商之音,足以自娛;習所聞于夫子,足以自樂,回何仕焉?”孔子愀然變容,曰:“善哉回之意也!”
原憲
原憲,字子思,宋人也,孔子弟子。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戶不完,桑以為樞,而甕牖二室;褐以為塞,上漏下濕,匡坐而彈琴。子貢相衛,結駟連騎,排藜藿,入窮閭,巷不容軒,來見原憲。原憲韋冠縱履,杖藜而應門,子貢曰:“嘻,先生何病也?”憲應之曰:“憲聞之:‘無財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學以為人,教以為巳,仁義之慝,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子貢逡巡而有慚色,終身恥其言之過也。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黃庭內景玉經注》(金/劉處玄 著)
下一篇:《高士傳》卷中(魏晉/皇甫謐 著)
分享到: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