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玄篇》(元明之際/王道淵 著)
時間:2022-03-25 來源:八仙宮網絡平臺整理
作者:王道淵
【導讀】
《道玄篇》,為元明之際高士王道淵所著的道書,共五十五章,被收錄在明代的《正統道藏》中。
《道玄篇》
大道章第一
道包天地,故能生天地。天地包萬物,故能育萬物。萬物蕓蕓,莫不有道。道虛無體,故生物以立道之體。形者道之室,神者道之機。萬物各有太極,動靜與道而不離。
玄極章第二
無極曰道,太極曰身。身中有身,故曰天心。天心位安以中正,神機主宰而虛靈。靈應常清,萬化歸真。靈隨物昧,萬化自背。豈道遠于人?而人自遠于道也。
賦命章第三
人之生也,莫不有命。命之賦也,莫不有性。性即神也,命即氣也。主宰一身,神也;榮衛一身,氣也。神不失于守,氣不失于調。神氣混一,道沖而不凋??梢蚤L生久視,超出于塵囂。
明理章第四
道不自立,故生物以立之。道不虛行,故生人以行之。是故人能明天地之常,知陰陽之房,達造化之方,可以握萬物之綱。造斯理者,其惟圣人乎。
妙用章第五
天地為陰陽之形具,陰陽為天地之化機。陽奇陰偶,陰質陽資,一升一降,二者不離。故萬物有配合,各從其類推。是故男動女靜,則天地之情可察矣。
人物章第六
人得氣全,物得氣偏。靈一其性命,各稟于天。其于人也,性有善有惡;其于物也,性亦有善有惡。何也?此氣質之異也,非性之本然。是萬物自私于道,非道私于萬物焉。
龍虎章第八
正位章第九
謙德章第十
寓形章第七
天下未有無理之物,天下未有無道之鄉。有物之形,即有物之性;有物之性,即有物之情;有物之情,即有物之道。道之寓物,假形游世以張化也。是以無物不可化,無物不可親。雖龍虎之有變,我忘機而自馴。
龍虎章第八
龍所以吟,虎所以嘯。龍得陽之道,虎得陰之兆;陽龍陰虎,各有其妙。故龍吟而云從,虎嘯而風生。風云變化,雷霆鼓轟。蠢然冥合一息,非大化之有情。是以圣人作而神化莫測,萬物翕然而觀焉。
正位章第九
天覆于上,地載于下,萬物生其中。圣人正位,以安天下。居其大者任其大,居其小者任其小。民吾同胞,而皆孩之。故我忘而民忘,我樂而民樂,我無事而民無事。是以堯之為君也,治天下五十年,而不知治,以此。
謙德章第十
圣人在上位,不自大,不自貴,不自明,不自矜,此所以虛己待人也。是故不自大,以從天下之眾也;不自貴,計以禮天下之賢也;不自明,以盡天下之見也;不自矜,以賞天下之功也。此所以謙德于己,而后發用施諸人。而天下之人,無不尊之矣。
寄禪章第十三
保守章第十四
虛明章第十五
全形章第十六
君臣章第十一
君無臣不舉,臣無君不主。君臣同心,天下莫能取。君視民如子,民視君若母。子母相親,天下莫能語。我之于道,生之若母,保之若子;子母相守,長生不死。吾非欲異于人,而欲者莫能去。
道德章第十二
道者善之長,德者善之基。上善不善,其道自善;上德不德,其道自德。德之所得,何物可得?乃得之于心,明之于理,以盡天下之性。性虛好生,故物物同于道德也矣。
寄禪章第十三
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古之至言也。是以圣人不以一身貴天下,以天下貴天下。得其人而與之,則天下之民安矣。非其人而與之,則天下之民蕩矣,可不慎哉!此所以堯傳于舜,而不傳子,舜圣也,子不肖也;舜傳于禹,而不傳子,禹圣也,子不肖也。禹先傳于益,而后傳于子。故天下謳歌者,不之益,而之啟,故天與子啟也,而傳于子啟也。以后父子相傳,顧其可以寄天下,而后可以禪天下。
保守章第十四
畏天命,可以保身也;畏圣人之言,可以守法也。保身則可久,守法則可大??删脛t家國無危,可大則子孫無殆。無危無殆,可以全身遠害。
虛明章第十五
鏡虛而明,自然見人之妍丑;心虛而明,自然知人之善惡。虛所以攝形,明所以辨色。形與色乃幻也,非真體也。故太上貴虛。
全形章第十六
民之有生,奈何不畏其死。履道于峻,自迷其性。何以郊馬無其韁,馳騁無其鄉,往而不知其返。常輕躁而縱之狂貪,厚其生,自取其亡,吾見其人多矣。是以君子常畏天之命,守其位,嚴于敬,全其氣,養其性。故天下萬物,與我無不神符。
不足章第二十
絕學章第二十一
中庸章第二十二
威儀章第二十三
運化章第二十四
通玄章第二十五
道要章第二十六
禮樂章第十七
人于日用也,禮樂不可無也。有禮則心致于敬,有樂則身致于和。心致于敬,則百事齊之;身致于和,則百神安之。神安之,則氣滿于沖虛。
神氣章第十八
善養神者,回光晝夕;善攝氣者,冥情一息。神居氣中,氣居神室。神氣合真,而登太清。
圓明章第十九
專于內者忘于外,專于外者忘于內。非道也哉!何以一性圓明,本非內外,其存體也無形,其應用也無跡。是故君子之道,轉丸而已矣。
不足章第二十
善者不足,不善者亦不足。善者不足,惟以學不足;不善者不足,惟以貪不足。思學不足,必至于明;思貪不足,必至于昧。明則可以入圣,昧則終于為愚。明與昧幾于毫發,可不慎歟!
絕學章第二十一
學眾人之學,擇善者以學之;窮萬物之理,不明者以明之。絕眾學則無憂,窮眾理則有本。無憂可以盡天下之性,有本可以達天下之道。性與天道,合乎自然。
中庸章第二十二
行中庸之道者,惟圣人能之,賢人猶不可及也,況愚人乎?何以圣人圓之,賢人方之。圓之者則轉而不執,方之者則執而不轉。是以圣人云:賢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威儀章第二十三
圣人之心,深不可測,大而化之,無極可極。凜然其容,赫昭乎其文。德運三五,以虛其中,正四時為天下則。為天下則,萬物乃格。
運化章第二十四
道大沖漠,運乎橐鑰。道之為物,溟溟焉,涬涬焉。視之不見其邊,鉆之不見其穿,大則包地包天,小則無物不然。吾亦即非有,我無名之先。
通玄章第二十五
舌之能語,孰為言之主?手之能拳,孰為握之先?達斯理者,可以通玄。
道要章第二十六
道之要,隱乎竅。精全則生氣,氣全則生神,神全則通妙。此三者不可一失,失之一則二者亦失,何道之有?
寧心章第二十八
忘機章第二十九
真空章第三十
有無章第三十一
重道章第三十二
治道章第三十三
觀道章第三十四
虛無章第三十五
常心章第三十六
得失章第二十七
勿謂一得而喜,勿謂一失而悲。得而不知止,所得必失之矣;失而知所守,所失必得之矣。是以得者失之,失者得之。明得失之要者,惟達道者可知。
寧心章第二十八
草木之生也,因地以立根本;人物之生也,因心以立性命。地肥,則枝葉茂榮;心虛,則道德浹洽。奈何民不知本,以心盜之于物,反被物盜之于心;以情役之于形,反被形盜之于情。是以彼失我得,我失彼得。故有道者不取。
忘機章第二十九
人之忘機,鳥之不疑;人機一動,鳥之遠飛。夫何故?形可欺而神不可欺。我神微動,彼神即知,此天理昭然而不可掩者。是以圣人與萬物同塵,常忘機于無心。
真空章第三十
道本非相,執之者著相;道本非空,執之者著空。著相著空,不識道之宗。是故無相之相,即是真相;不空之空,即是真空。真相真空,萬物混同。即此用而離此用,其應化也無窮。
有無章第三十一
有而不有曰上,無而為有曰下。是以君子博學而廣知,有而不為有;小人淺學而近知,無而以為有。是故“我不敢為天下先”,老子之謂也;“若圣與仁,則吾豈敢?”,孔子之謂也;“有若無,實若虛”,則顏子之謂也。故謙德者為上,薄德者為下。
重道章第三十二
重于人者人重之,輕于人者人輕之。物物猶不可輕,況于人乎?是以圣人保民如赤子,禮賢而貴德。故不敢以身輕天下,而天下之人安敢不重之也!
治道章第三十三
天下治道有五焉:以仁布天下則民安,以義制天下則民服,以禮教天下則民敬,以智察天下則民守,以信親天下則民立。此五者,同出而名異。是以圣人體道若虛,用道有余。
觀道章第三十四
觀道如觀海。海所以處于卑下,故能容百川之流,其聚波也深,其揚波也大,龍魚蝦鱉皆得樂其志。是以圣人之心亦猶海也,故能容萬國之垢。其存心也,愈虛而愈深;其用事也,愈出而愈有。王侯士庶,皆得樂其所。此所以道在天下,故下者為上。
虛無章第三十五
虛無生有相,有相而復載虛無。虛無者,心也,神也;有相者,形也,氣也。其心虛,其神舒,其形氣也有余;其心昧,其神背,其形氣也自敗。是以圣人常心虛,而善養神氣者也。
常心章第三十六
有常心者,則有常道;無常心者,則無常道。常心不殆,常道不改;常心不在,常道不泰。故君子常處心于清靜,而自內察也。
神虛章第四十一
通達章第四十二
吉效章第四十三
知止章第四十四
務本章第四十五
自然章第四十六
忠孝章第三十七
善忠者必善于孝,善孝者必善于忠。入,則移忠孝于親,為子之道盡矣;出,則移忠孝于君,為臣之道盡矣。是故君與親,一而已;忠與孝,亦一而已。其善忠善孝者,天之道也。
正性章第三十八
孔子渴不飲盜泉之水,曾子回車于背母之鄉。古人聞名不正,猶自避之,況所行之道乎?
執中章第三十九
圣人之道,執中而已矣。居天下之任,行天下之道,無高下,皆平等處之。益者損之,損者益之。益道于下,則低者上升之;損道于上,則高者下兼之。此所以損有余益不足,故上下和平,天下萬事無不中矣。
體用章第四十
體道以誠,道自安之;用道以時,道自利之。故安于內者,神無不和;利于外者,神無不化。以靜觀道,道未嘗靜也;以動觀道,道未嘗動也。動靜合道唯誠而已矣。
神虛章第四十一
人之神,天地之虛靈也。神之為物,不可思,不可識,不可言,不可覓。何以思則不神,識則不誠,言則不純,覓則不真?故藏小身,納乾坤;見大身,徧微塵;入水不溺,入火不焚;貫金透石,出幽達冥。明斯理者,可以策鬼神。
通達章第四十二
心不可執,事不可膠。心執則性不達,事膠則理不通。虛心合天,性自達矣;行道合義,理自通矣。是以圣人隱心于周象,故任事不膠。
吉效章第四十三
吉人素己以事天,兇人穢行以謀食。事天之道,惟能儉嗇;謀食之道,惟求厚得。是以儉嗇者必厚德,天道常佑吉人;厚得者必厚失,鬼道常迷兇人。故食之化,亂性之首也。
知止章第四十四
魚游深江,獸依高岡。物物知其所止,何人心自失,而不知其鄉?是故心為身之王,得之者昌,失之者亡!
務本章第四十五
道之動,一分二用。故造化相資,善惡相依,生死相隨,強弱相欺,恩害相倚。有不識其本而逐末者,此人之迷。是以善任道者,存其體,順其用,攝動復靜,返情歸性。性虛合真,泰然而樂天之命。
自然章第四十六
蜘蛛結翻,蜣螂轉丸,不待學師而能巧,此天性之自然也。是以圣人亦體道自然,常教民守素樸,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不使其知,不使其識。彼此往來而不相傷,民至老死而無訟,樂雍熙之和。雖有政令,何所行之哉?
無爭章第五十二
感應章第四十七
神出鬼藏,道德之著矣;龍化虎變,氣運之通矣;圣人順天時而作,人心之感矣。是故神明之變,鬼魅不可測;龍虎之變,蟲獸不可測;圣人之變,眾人不可測。若神可測,不神;龍虎可測,蟲獸同之群;圣人可測,不為天下尊。是以居其大者,常肅其威,常正其神。以道化天下,天下歸乎身。
自恃章第四十八
恃富貴者必自驕,恃功名者必自躁,恃文學者必自輕,恃寵愛者必自辱。有此四恃者,人之病也。是故驕則不久,躁則不長,輕則不彰,辱則不祥。是以君子處富貴不自大,成功名不自居,廣文學不自有,得寵愛不自顯。防微杜漸,居安慮危,動靜合道,恬澹自然。
得泰章第四十九
天道失泰,日月晦明;地道失泰,山石摧傾;人道失泰,精氣飄零;四時失泰,萬物不亨。何以天得泰而廣清,日月自明也;地得泰而廣寧,山石自貞也;人得泰而通靈,精氣自凝也;四時得泰而運行,萬物自亨也。是故順此道者,隨陰陽之化。返此道者,可以步虛空。
造化章第五十
天有晝夜,一氣之往來;人有生死,一氣之聚散。晝夜生死,同一氣之造化。是以有晝必夜,有生必死,有往必來,有聚必散,此理必然者也。惟神之在天地,朗耀虛空,不生不死,不聚不散。是以不言而知,不行而至,不思而得,不動而成。了悟此者,可以超死生,出天地。
假言章第五十一
圣人假言以顯道,言言無方;賢人執言以論道,言言有象。是故無方之言,意在畫先;有象之言,意在畫后。若賢人能離形棄智,存神抱中,居有象而不執,亦圣人也。
無爭章第五十二
道無爭,爭者非道;道無執,執者非道。故好爭者,而有差別之智;好執者,而有彼此之分。生是見者,棄于道,失于德者。是以圣人被短褐而韜光懷玉,處眾人之中,無爭無執,保合太和之氣,四時與天地同符。
道化章第五十三
道化氣,氣化血,血化形,形化物,物化物。其化不可一也,其神一也。氣化濁,其神惡;氣化清,其神明。無情變之有情,有情變之無情,同一氣之分化,萬物異形而同神。觀乎大化之始,無形無名。
公心章第五十四
為人臣以道輔人主者,當潔己以奉公。上不閉恩,則君之德下流矣;下不閉言,則民之情上達矣。上下相通,則家國之道常泰矣。茍有得寵于上,竊弄權柄而為威福者,必自取禍矣!豈虛言哉?
正人章第五十五
正人君子,坦然其心。用之則陳道朝廷,不用則隱拙山林。居富貴不驕,處貧賤不諂。進退合度,動靜合宜,常順天命而心不欺,可以為正人君子矣!
《道玄篇》全文竟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清靜經頌注》(金/劉通微 著)
下一篇:《授陸敬游十賚文》(南北朝/陶弘景 著)
分享到: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