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誠林道長:西安八仙宮:走在行善的路上
時間:2013-03-19 來源:八仙宮弘道部整理
位于西安市東郊的萬壽八仙宮,作為八仙信仰的發源地,是道教全真派重要的十方叢林。多年來,八仙宮秉承呂祖濟世利人的歷史傳統,團結教化并帶領道友信眾廣泛開展扶貧救災、捐資助學、生態保護等公益活動,將呂祖的慈悲精神,化作“行善路上,親力親為”的點點真誠,為實踐道教慈善事業付出了不懈努力。
抗震救災:救災于現場,祈福于心間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八仙宮先后6次組織信眾向災區捐款捐物,并3次為受災民眾舉行祈福超度法會。當汶川等地的傷病災民被送到西安救治時,八仙宮組織道友信眾準備日用品及營養品前往醫院慰問,并盡力幫助他們走出陰影。傷員中有位十幾歲的小姑娘,在地震中不僅失去了雙腿,還失去了父母。小姑娘的情緒極度悲觀低落,幾欲輕生。八仙宮組織道友信眾悉心照料,引導她珍視生命的可貴,正確面對生活的無常,使她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氣。
事后,醫院的主治醫生對八仙宮住持胡誠林感慨道:“我們大夫治療的是病人身體的病痛,你們愈合的是他們心里的創傷。
汶川地震同時也導致陜西寧強縣遭受巨大破壞。2008年嚴冬,棉被是災區民眾急需的救災物資。八仙宮緊急籌集價值12萬元的軍用棉被,組成“八仙宮寧強災區送溫暖活動代表隊”,奔赴寧強縣受災嚴重的漢源鎮亢家洞村。刺骨的寒風中,災區民眾抱上厚厚的棉被,臉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那一刻,我們感覺在溫暖別人的同時,也溫暖了我們自己。”胡誠林欣慰地說。
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后,一想到廢墟之中數以萬計的生命在痛苦中掙扎,“人溺己溺,人悲我苦”,八仙宮當即籌集10萬元資金,通過中國道協會送往災區,隨后又籌資購買了價值15萬元的救災物質,組成7人賑災物資運送小組,由西安出發,經天水、蘭州、西寧,馬不停蹄地趕往災區。一路上,賑災物資運送小組成員遭遇了連續不斷的余震、愈來愈強的高原反應、黃沙漫天的沙塵暴,以及雨雪交加零下7度的寒冷。
當身著一襲深藍色道袍的道長們捧著救災物資走近受災的藏族同胞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向他們靠攏。幾位白發蒼蒼的藏族老者眼含熱淚、神情激動地緊緊握著道長們的手,不停地躬身點頭,并用藏語叨念著。雖然彼此語言不通,但此刻雙方已超越語言的障礙,感知到那份心心相印的人性真情。
捐資助學:援建希望小學,激揚成長信心
近年來,在參與社會公益慈善的過程中,八仙宮將目標重點轉向對孤兒和貧因家庭孩子的救助,并使扶助活動逐漸形成機制。首先,八仙宮的道長們走出宮觀,實地考察,使真正需要救助的人獲得幫助。八仙宮先后組織道友信眾在陜西勉縣、鎮巴縣和山陽縣境內走訪了15個鄉鎮、20個自然村、6所學校,確定了需要救助的對象。其次,使救助制度化,根據情況分階段提供資助資金,跟蹤資助對象的學習情況,資助從小學開始,直到大學畢業。
“八仙宮先后參與援建2所希望小學,資助60余名失學兒童和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胡誠林說。
“在走訪資助的過程中,很多記憶令人難忘。”胡誠林向記者講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今年“六一”前夕,八仙宮派人前往漢中市鎮巴縣,去看望一個年僅9歲的小姑娘陳小芳。孤兒陳小芳是鎮巴縣涇洋鎮李家坪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她的養父因肝硬化剛剛去世,僅靠70多歲的奶奶賣菜的收入維持生活。命運對于陳小芳雖然殘酷,但她沒有因為遭遇不幸而悲觀,學習十分努力。
在看望現場,胡誠林將500元現金送到小芳的手中,并當即確定她為資助對象。得知自己學習費用有了著落,小姑娘緊咬嘴唇,淚水模糊地看著胡誠林,在場的人也淚濕雙睛。
在救助活動中,八仙宮的道友信眾尤其注重撫慰心靈,傳遞愛心,激揚信心。被走訪的孩子大多數年齡在14歲以內,特殊的生活遭遇使一些孩子有的對遺棄自己的父母充滿仇恨,有的對未來的生活傷心絕望,胡誠林多次鼓勵他們:“要堅強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不要活在對過去的怨恨之中,要帶著一份感恩之心健康地成長。”
一個叫李鵬程的男孩,是鎮巴縣清水中學初二學生。他的父親在私人煤礦打工時受傷,脊柱斷裂,癱瘓在床。懂事的他每天放學后為父親擦洗身體、按摩。得知此事后,八仙宮當即決定,承擔李鵬程的全部學習費用,同時還向孩子的父親資助了兩萬元的醫療費用,幫助他住院治療。目前,李鵬程的父親正在治療中,有望達到生活自理。
八仙宮救助孤兒和貧困家庭的活動已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帶動越來越多的信眾自覺加入到救助環境保護:植樹治沙顯示成效,生態理念播灑戈壁
八仙宮一貫繼承和弘揚道教“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義理,積極開展生態道觀建設,提倡文明進香。
在創建生態宮觀的同時,八仙宮也積極參與國家生態環境建設。2003年,甘肅民勤縣中國道教生態林建設工程啟動,計劃治理1500畝沙地。八仙宮積極響應中國道協號召,組織信眾先后捐款15萬元,住持胡誠林還親自帶人前往現場植樹種草,將道教保護環境、珍視生態的理念播灑到戈壁灘上。目前,生態林建設基地已基本完成了防風林帶、荒坡平整等工程。流動的黃沙被草格固定,荒原上吐出了新綠,不但民勤縣和西北地區的民眾受益,遭受風沙侵害的整個北方生態環境也有所改善。
賑災、助學、環保……八仙宮在行善的路上,將呂祖濟世利人的理念化為一個個具體的行動,讓每一次行動都如上善之水流淌到渴望得到幫助的人們的心田。
“盡管我們能夠做的微不足道,能夠貢獻的力量也很微薄,但我們一直堅持行走在慈善的路上,匯聚點點滴滴,期望以此帶動更多的信眾參與到公益慈善活動之中。”胡誠林說。
答記者問:
記者:八仙宮的救助資金主要來自哪里?
胡誠林:八仙宮地處西部,是個香火廟,本身經濟并不寬裕,平時大家都省吃儉用。每有募捐,大家總是群策群力,想方設法籌集。遇到緊急捐助,快速號召信眾積極捐助善款,有時甚至不惜動用道眾當月的生活費。
記者:對于公益慈善工作,八仙宮有何機構和制度?
胡誠林:針對公益慈善工作,我們成立了“公益慈善工作小組”,由專人負責,提出了“以公益促修真,藉慈善揚道統”的理念,推動公益慈善活動持續規范、快捷高效地開展。此外,還設立基金,??顚S?。為了將公益慈善活動持續穩定地開展下去,八仙宮自2005年開始,從全年總收入中提取10萬元列入宮觀慈善專項,作為開展公益項目的專用基金,迄今已累計80萬元。目前,八仙宮正在籌備成立“八仙宮利眾基金會”,計劃首批基金數額為500萬元,不斷拓寬公益項目范圍。
記者:八仙宮會傳播自己的慈善理念嗎?怎樣傳播?
胡誠林:會。為了更好地回報社會,把愛心接力棒傳遞下去,八仙宮創辦了《玄門道語》刊物,在弘揚道教文化的同時,設立“行善路上”專欄,及時發布道教界慈善公益活動的信息,以影響更多的信眾參與到慈善事業中來,全面提升道教公益慈善的道德感召力與社會公信力。
摘自(中國民族宗教—— 宗教周刊2012年11月刊第五版)
抗震救災:救災于現場,祈福于心間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八仙宮先后6次組織信眾向災區捐款捐物,并3次為受災民眾舉行祈福超度法會。當汶川等地的傷病災民被送到西安救治時,八仙宮組織道友信眾準備日用品及營養品前往醫院慰問,并盡力幫助他們走出陰影。傷員中有位十幾歲的小姑娘,在地震中不僅失去了雙腿,還失去了父母。小姑娘的情緒極度悲觀低落,幾欲輕生。八仙宮組織道友信眾悉心照料,引導她珍視生命的可貴,正確面對生活的無常,使她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氣。
事后,醫院的主治醫生對八仙宮住持胡誠林感慨道:“我們大夫治療的是病人身體的病痛,你們愈合的是他們心里的創傷。
汶川地震同時也導致陜西寧強縣遭受巨大破壞。2008年嚴冬,棉被是災區民眾急需的救災物資。八仙宮緊急籌集價值12萬元的軍用棉被,組成“八仙宮寧強災區送溫暖活動代表隊”,奔赴寧強縣受災嚴重的漢源鎮亢家洞村。刺骨的寒風中,災區民眾抱上厚厚的棉被,臉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那一刻,我們感覺在溫暖別人的同時,也溫暖了我們自己。”胡誠林欣慰地說。
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后,一想到廢墟之中數以萬計的生命在痛苦中掙扎,“人溺己溺,人悲我苦”,八仙宮當即籌集10萬元資金,通過中國道協會送往災區,隨后又籌資購買了價值15萬元的救災物質,組成7人賑災物資運送小組,由西安出發,經天水、蘭州、西寧,馬不停蹄地趕往災區。一路上,賑災物資運送小組成員遭遇了連續不斷的余震、愈來愈強的高原反應、黃沙漫天的沙塵暴,以及雨雪交加零下7度的寒冷。
當身著一襲深藍色道袍的道長們捧著救災物資走近受災的藏族同胞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向他們靠攏。幾位白發蒼蒼的藏族老者眼含熱淚、神情激動地緊緊握著道長們的手,不停地躬身點頭,并用藏語叨念著。雖然彼此語言不通,但此刻雙方已超越語言的障礙,感知到那份心心相印的人性真情。
捐資助學:援建希望小學,激揚成長信心
近年來,在參與社會公益慈善的過程中,八仙宮將目標重點轉向對孤兒和貧因家庭孩子的救助,并使扶助活動逐漸形成機制。首先,八仙宮的道長們走出宮觀,實地考察,使真正需要救助的人獲得幫助。八仙宮先后組織道友信眾在陜西勉縣、鎮巴縣和山陽縣境內走訪了15個鄉鎮、20個自然村、6所學校,確定了需要救助的對象。其次,使救助制度化,根據情況分階段提供資助資金,跟蹤資助對象的學習情況,資助從小學開始,直到大學畢業。
“八仙宮先后參與援建2所希望小學,資助60余名失學兒童和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胡誠林說。
“在走訪資助的過程中,很多記憶令人難忘。”胡誠林向記者講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今年“六一”前夕,八仙宮派人前往漢中市鎮巴縣,去看望一個年僅9歲的小姑娘陳小芳。孤兒陳小芳是鎮巴縣涇洋鎮李家坪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她的養父因肝硬化剛剛去世,僅靠70多歲的奶奶賣菜的收入維持生活。命運對于陳小芳雖然殘酷,但她沒有因為遭遇不幸而悲觀,學習十分努力。
在看望現場,胡誠林將500元現金送到小芳的手中,并當即確定她為資助對象。得知自己學習費用有了著落,小姑娘緊咬嘴唇,淚水模糊地看著胡誠林,在場的人也淚濕雙睛。
在救助活動中,八仙宮的道友信眾尤其注重撫慰心靈,傳遞愛心,激揚信心。被走訪的孩子大多數年齡在14歲以內,特殊的生活遭遇使一些孩子有的對遺棄自己的父母充滿仇恨,有的對未來的生活傷心絕望,胡誠林多次鼓勵他們:“要堅強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不要活在對過去的怨恨之中,要帶著一份感恩之心健康地成長。”
一個叫李鵬程的男孩,是鎮巴縣清水中學初二學生。他的父親在私人煤礦打工時受傷,脊柱斷裂,癱瘓在床。懂事的他每天放學后為父親擦洗身體、按摩。得知此事后,八仙宮當即決定,承擔李鵬程的全部學習費用,同時還向孩子的父親資助了兩萬元的醫療費用,幫助他住院治療。目前,李鵬程的父親正在治療中,有望達到生活自理。
八仙宮救助孤兒和貧困家庭的活動已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帶動越來越多的信眾自覺加入到救助環境保護:植樹治沙顯示成效,生態理念播灑戈壁
八仙宮一貫繼承和弘揚道教“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義理,積極開展生態道觀建設,提倡文明進香。
在創建生態宮觀的同時,八仙宮也積極參與國家生態環境建設。2003年,甘肅民勤縣中國道教生態林建設工程啟動,計劃治理1500畝沙地。八仙宮積極響應中國道協號召,組織信眾先后捐款15萬元,住持胡誠林還親自帶人前往現場植樹種草,將道教保護環境、珍視生態的理念播灑到戈壁灘上。目前,生態林建設基地已基本完成了防風林帶、荒坡平整等工程。流動的黃沙被草格固定,荒原上吐出了新綠,不但民勤縣和西北地區的民眾受益,遭受風沙侵害的整個北方生態環境也有所改善。
賑災、助學、環保……八仙宮在行善的路上,將呂祖濟世利人的理念化為一個個具體的行動,讓每一次行動都如上善之水流淌到渴望得到幫助的人們的心田。
“盡管我們能夠做的微不足道,能夠貢獻的力量也很微薄,但我們一直堅持行走在慈善的路上,匯聚點點滴滴,期望以此帶動更多的信眾參與到公益慈善活動之中。”胡誠林說。
答記者問:
記者:八仙宮的救助資金主要來自哪里?
胡誠林:八仙宮地處西部,是個香火廟,本身經濟并不寬裕,平時大家都省吃儉用。每有募捐,大家總是群策群力,想方設法籌集。遇到緊急捐助,快速號召信眾積極捐助善款,有時甚至不惜動用道眾當月的生活費。
記者:對于公益慈善工作,八仙宮有何機構和制度?
胡誠林:針對公益慈善工作,我們成立了“公益慈善工作小組”,由專人負責,提出了“以公益促修真,藉慈善揚道統”的理念,推動公益慈善活動持續規范、快捷高效地開展。此外,還設立基金,??顚S?。為了將公益慈善活動持續穩定地開展下去,八仙宮自2005年開始,從全年總收入中提取10萬元列入宮觀慈善專項,作為開展公益項目的專用基金,迄今已累計80萬元。目前,八仙宮正在籌備成立“八仙宮利眾基金會”,計劃首批基金數額為500萬元,不斷拓寬公益項目范圍。
記者:八仙宮會傳播自己的慈善理念嗎?怎樣傳播?
胡誠林:會。為了更好地回報社會,把愛心接力棒傳遞下去,八仙宮創辦了《玄門道語》刊物,在弘揚道教文化的同時,設立“行善路上”專欄,及時發布道教界慈善公益活動的信息,以影響更多的信眾參與到慈善事業中來,全面提升道教公益慈善的道德感召力與社會公信力。
摘自(中國民族宗教—— 宗教周刊2012年11月刊第五版)
分享到: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