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誠林道長:崇儉抑奢 樸素易簡 損益盈虛 知止知常
時間:2013-07-18 來源:八仙宮弘道部整理
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黨中央第一次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列入“十一五”時期的主要任務之一。這充分體現了新的歷史時期,黨和國家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執政理念,突顯了天地人三者合一的和諧境界。用道教的話講,謂之“大德”和“上善”。
社會要發展,人類要生活。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卻是一個資源有限,甚至已經短缺的世界。而物源再生速度遠不能滿足人類發展的需要。緩解這一長期困擾人類矛盾的唯一辦法,貴在節約,重在保護自然。正如溫家寶總理在作《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的說明》中所述,“------應采取有力措施,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質消耗、保護生態環境,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資源乃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維系發展的根本。珍惜資源、節約資源、愛護生態,這正是道教不懈努力與追求的社會觀。
崇尚節儉、反對奢華、抑制浪費是道教神圣信仰的重要思想。
道教認為萬物稟道而生,蓄德而成。“道之為物,唯恍唯惚”。這種道化乾坤、萬物有靈、眾生一體的宇宙生成觀與事物認識論,形成了道教尊道貴德、效法自然、熱愛物命、眾生平等、節儉有度、謙讓不爭的道學體系。并于這一思想體系的基礎上,特別強調重視生命、節儉資源,反對過分占有和縱欲浪費。道祖老子言:“吾有三寶,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周易·謙卦·彖》中亦有“人道惡盈而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邱處機祖師則進一步指出“粒米文錢俱皆有所關系,乃世之膏脂,農夫之血汗,非用心以難消,豈無功而受”。顯然,道教信奉的這種崇儉抑奢的思想信仰是建立在以尊道修德為基礎;以惜愛物命、和諧平等為前提;以順物之性、樸素自然為法則;以謙下不爭、可欲有度為境界;以共生共榮、追求長久為目標,以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到對社會、自然關懷為責任的泛愛精神。道教習慣稱之為“儉德”。
清心寡欲、見素抱樸、易簡無為的精神,乃道教始終秉持的基本修行功德。
人之所以不能清心寡欲,樸素自然的面對生活,皆因貪婪所牽,緣物而累。故道教有“一念純真金可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的功德觀和“德向寬處積、福向儉中求”的惜福思想。道祖老子教人要“處其實,不取其華”,“以儉治身故無憂”,“少則得,多則惑”?!兑住吩?ldquo;天地之道易簡”,“乾以易知,坤以簡能”。道經《天隱子·易簡章》中亦有“至道不繁、至人無為”的論述。唐代著名道士譚峭認為“儉德”乃“萬化之柄”,其曰:“儉于聽可以養虛,儉于視可以養神,儉于言可以養氣,儉于私可以獲富,儉于公可以保貴,儉于門闥可以無盜賊,儉于環衛可以無叛亂,儉于職官可以無奸佞,儉于嬪嬙可以保壽命,儉于心可以出生死。是知儉可以為萬化之柄。”(《化書·化柄》)指出天地萬物、社會人生和諧相處、繁榮有序的奧秘在于運用了易簡淳樸、恬淡自然的法則。
尊重自然、損益盈虛、知止知常,“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理念,是道教踐行節約,實現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行為規范。
物之所生各賦其性。順其性而輔助之,故能長久長生,反之則形消命滅?!吨芤?middot;乾·文言傳》中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和其明,與四時合其序,……”《陰符經》則曰:“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說明天地人三者有互為借助、生化的作用。應把握適度,即相宜、和諧,必須“去甚去奢”。
在涉及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的問題上,道教還提出了惡貪知足、損益盈虛的主張。老子認為:“知足者富,儉,故能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吨芤?middot;節卦·彖》指出:“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損益盈虛、與時偕行”。道教《初真十戒》第八戒亦規定“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恤貧窮”。這里皆強調了在生活方式上樸素知足,行節儉之道;在發展要求中能控制數量、講求精良,合理分配、盈虛互補,是維系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間有序發展的根本。
此外,倡導善待一切有情生命,尊重自然界萬物自身榮枯消長的規律性,踐行知止、力戒縱欲,是道教維護生態平衡,維持資源持續長久發展的重要思想。正像《重陽立教十五論》中指出的“砍伐樹木,斷地脈之津液”?!段牟劬庲s文》要求“勿登山而網禽獸,勿臨水而毒魚蝦”。道教最基本的五戒中的首戒就是“戒殺生”。道祖老子認為,“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天地相合,乃降甘露”。保護生態平衡、才可實現資源的合理開發,關鍵是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實現主觀意愿與客觀要求的和諧。今天,我們國家實施的開發西部、振興東北、中部崛起等戰略,就是一種資源與優勢互補,經濟社會與自然生態協調的科學戰略,是道祖老子所言的“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思想的生動體現。
“尊道貴德、崇儉抑奢”是道教奉行節約思想的信仰基礎;“樸素易簡、損盈益虛”乃道教修為儉德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追求;“知止知常、重生貴實”為道教實踐節約理念的行為法則和自然關懷。故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首先要引導、教化道教徒從思想信仰、教義內涵,認識資源節約的重要性,增強緊迫性,提高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主動性。形成節約從我做起,影響和帶動人人節約的良好社會氛圍。
其次發揮道教團體的作用。道教團體是聯系廣大道教徒和信教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加強建設節約型社會工作,應制定道教界切實可行的實施辦法,大力開展理論研討,指導工作實踐,積極開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宮觀活動,使這項工作深入到每個道教徒的日常修行中。
最后應大力彰顯道教宮觀之教化功能。無論從組織作為還是個人修持都應起到帶頭模范作用。一是要宣傳道教傳統的節儉義理內涵,幫助信眾樹立節約思想與價值觀;二是要用行動感召人、引導人。開展節約活動;倡導道家素味清淡的飲食習慣;提倡宗教祭祀用品的環?;?,避免、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等等。
總之,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貴在自覺,重在行動;根本是要尊道貴德、樸素易簡、損盈益虛、知止知常。做到安身立命、正己化人;尊重自然、惜愛物命;行為有度、處下不爭;實現物我和諧,生榮與共的持久發展。這一傳統的“儉德”實踐,是道教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和諧社會理想的重要途徑。
社會要發展,人類要生活。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卻是一個資源有限,甚至已經短缺的世界。而物源再生速度遠不能滿足人類發展的需要。緩解這一長期困擾人類矛盾的唯一辦法,貴在節約,重在保護自然。正如溫家寶總理在作《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的說明》中所述,“------應采取有力措施,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質消耗、保護生態環境,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資源乃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維系發展的根本。珍惜資源、節約資源、愛護生態,這正是道教不懈努力與追求的社會觀。
崇尚節儉、反對奢華、抑制浪費是道教神圣信仰的重要思想。
道教認為萬物稟道而生,蓄德而成。“道之為物,唯恍唯惚”。這種道化乾坤、萬物有靈、眾生一體的宇宙生成觀與事物認識論,形成了道教尊道貴德、效法自然、熱愛物命、眾生平等、節儉有度、謙讓不爭的道學體系。并于這一思想體系的基礎上,特別強調重視生命、節儉資源,反對過分占有和縱欲浪費。道祖老子言:“吾有三寶,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周易·謙卦·彖》中亦有“人道惡盈而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邱處機祖師則進一步指出“粒米文錢俱皆有所關系,乃世之膏脂,農夫之血汗,非用心以難消,豈無功而受”。顯然,道教信奉的這種崇儉抑奢的思想信仰是建立在以尊道修德為基礎;以惜愛物命、和諧平等為前提;以順物之性、樸素自然為法則;以謙下不爭、可欲有度為境界;以共生共榮、追求長久為目標,以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到對社會、自然關懷為責任的泛愛精神。道教習慣稱之為“儉德”。
清心寡欲、見素抱樸、易簡無為的精神,乃道教始終秉持的基本修行功德。
人之所以不能清心寡欲,樸素自然的面對生活,皆因貪婪所牽,緣物而累。故道教有“一念純真金可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的功德觀和“德向寬處積、福向儉中求”的惜福思想。道祖老子教人要“處其實,不取其華”,“以儉治身故無憂”,“少則得,多則惑”?!兑住吩?ldquo;天地之道易簡”,“乾以易知,坤以簡能”。道經《天隱子·易簡章》中亦有“至道不繁、至人無為”的論述。唐代著名道士譚峭認為“儉德”乃“萬化之柄”,其曰:“儉于聽可以養虛,儉于視可以養神,儉于言可以養氣,儉于私可以獲富,儉于公可以保貴,儉于門闥可以無盜賊,儉于環衛可以無叛亂,儉于職官可以無奸佞,儉于嬪嬙可以保壽命,儉于心可以出生死。是知儉可以為萬化之柄。”(《化書·化柄》)指出天地萬物、社會人生和諧相處、繁榮有序的奧秘在于運用了易簡淳樸、恬淡自然的法則。
尊重自然、損益盈虛、知止知常,“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理念,是道教踐行節約,實現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行為規范。
物之所生各賦其性。順其性而輔助之,故能長久長生,反之則形消命滅?!吨芤?middot;乾·文言傳》中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和其明,與四時合其序,……”《陰符經》則曰:“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說明天地人三者有互為借助、生化的作用。應把握適度,即相宜、和諧,必須“去甚去奢”。
在涉及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的問題上,道教還提出了惡貪知足、損益盈虛的主張。老子認為:“知足者富,儉,故能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吨芤?middot;節卦·彖》指出:“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損益盈虛、與時偕行”。道教《初真十戒》第八戒亦規定“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恤貧窮”。這里皆強調了在生活方式上樸素知足,行節儉之道;在發展要求中能控制數量、講求精良,合理分配、盈虛互補,是維系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間有序發展的根本。
此外,倡導善待一切有情生命,尊重自然界萬物自身榮枯消長的規律性,踐行知止、力戒縱欲,是道教維護生態平衡,維持資源持續長久發展的重要思想。正像《重陽立教十五論》中指出的“砍伐樹木,斷地脈之津液”?!段牟劬庲s文》要求“勿登山而網禽獸,勿臨水而毒魚蝦”。道教最基本的五戒中的首戒就是“戒殺生”。道祖老子認為,“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天地相合,乃降甘露”。保護生態平衡、才可實現資源的合理開發,關鍵是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實現主觀意愿與客觀要求的和諧。今天,我們國家實施的開發西部、振興東北、中部崛起等戰略,就是一種資源與優勢互補,經濟社會與自然生態協調的科學戰略,是道祖老子所言的“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思想的生動體現。
“尊道貴德、崇儉抑奢”是道教奉行節約思想的信仰基礎;“樸素易簡、損盈益虛”乃道教修為儉德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追求;“知止知常、重生貴實”為道教實踐節約理念的行為法則和自然關懷。故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首先要引導、教化道教徒從思想信仰、教義內涵,認識資源節約的重要性,增強緊迫性,提高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主動性。形成節約從我做起,影響和帶動人人節約的良好社會氛圍。
其次發揮道教團體的作用。道教團體是聯系廣大道教徒和信教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加強建設節約型社會工作,應制定道教界切實可行的實施辦法,大力開展理論研討,指導工作實踐,積極開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宮觀活動,使這項工作深入到每個道教徒的日常修行中。
最后應大力彰顯道教宮觀之教化功能。無論從組織作為還是個人修持都應起到帶頭模范作用。一是要宣傳道教傳統的節儉義理內涵,幫助信眾樹立節約思想與價值觀;二是要用行動感召人、引導人。開展節約活動;倡導道家素味清淡的飲食習慣;提倡宗教祭祀用品的環?;?,避免、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等等。
總之,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貴在自覺,重在行動;根本是要尊道貴德、樸素易簡、損盈益虛、知止知常。做到安身立命、正己化人;尊重自然、惜愛物命;行為有度、處下不爭;實現物我和諧,生榮與共的持久發展。這一傳統的“儉德”實踐,是道教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和諧社會理想的重要途徑。
分享到: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