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誠林道長:無盡的思念 一生的楷模
時間:2019-10-28 來源:八仙宮網絡平臺整理
作者:胡誠林
無盡的思念 一生的楷模
---寫在閔智亭大師羽化登真十五周年及其愛國愛教思想座談會之際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70年浴血奮戰,70年滄桑巨變,70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廣大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類奇跡、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夢想,中華民族正以嶄新的姿態占據世界的舞臺中心,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繁榮富強的當代中國,在惠及十幾億中國人民的同時,也推動著古老道教得以長足發展,更孕育塑造了一批愛國愛教、精神高尚的當代大師和著名高道,他們或救國圖強、獻身革命,或濟貧拔苦、舍己利人,或參與建設、共促繁榮,或弘道揚教、服務眾生,而恩師原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大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苦難筑忠魂,歷劫懂感恩。閔智亭大師出生于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從青少年經歷舊中國任人宰割、百般欺凌的苦痛,到中晚年見證新中國艱苦創業和改革開放之后的全面振興,大師跌宕起伏的一生始終與國運交織,始終和道教發展同頻。這一特殊的修道弘道歷程正是大師淬煉品質、升華思想的寶貴資糧,正是大師擔綱道門領袖、推動玄門發展的內生動力,正是大師深諳上報國恩、下濟民苦的赤子真情,正是今天的我們需要努力學習借鑒、繼承發揚的時代旋律。

閔道長在八仙宮西跨院鼓琴(1995年攝)
2019年也正好是恩師閔智亭大師羽化登真15周年。十五個歲歲年年,五千多個日日夜夜,時光雖已走遠然大師卻始終陪伴在我們身邊從未離開,世事變遷、時代發展而大師寶貴的思想和精神仍然歷久彌新、光輝照人。當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再次觸摸十五年前和大師在一起的點點滴滴,一切仿佛就在昨天。那瘦小的身板、慈祥的笑容、飽滿的神態、輕盈的步伐、特有的仙范------是那般熟悉、那般親切、那般溫暖------
我們說一個人的高尚和偉大,不僅僅是在世或身居高位時備受人們的尊重和愛戴,更重要的是他在離世后還能一直活在人們的心間,其思想和精神仍然能一直滋養和指引后輩子孫繼續光明前行。今天我們在此聚會,隆重紀念閔大師羽化十五周年,重溫和實踐大師愛國愛教思想和無私無畏的精神,指導提升當代道教徒的精神世界與道德操守,更好地服務社會,利益眾生,這既是對一代大師人雖已去但思想鮮活、精神永恒的最好說明,亦是對大師駐世功德的最好贊揚,高尚品質的最好稱頌,人生價值的最好肯定。
對于道教界而言,置身于這個相對物欲和信仰危機的時代,我們亟需一種積極而高雅的思想為導航,一種無私無畏的精神做脊梁。這里所講的思想不是某個單一的想法或心念,而是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或形成的觀點及觀念體系。這一思想觀念既是對客觀存在的內在意識上的思維過程,也是給予客觀存在認知探索與實踐經驗上的智慧結晶。
仰視恩師閔智亭大師的一生,其曲折偉大的生命軌跡鍛造了其忠貞不渝、鞠躬盡瘁的內在品質,凝練了其傾心民族、敬愛蒼生的真摯情懷,厚植了其內以修身、外踐真行的人生底蘊,形成了自己平凡偉大、恬淡高雅的寶貴思想體系。學習研究和繼承發揚閔智亭大師愛國愛教的思想,正是需要站在這樣一個維度和層面上去細細拿捏、宏觀把握,方能體悟大師思想之真諦,走進大師內心世界的深處,亦方能從大師那里尋求到真正有利于推動道教持續健康發展的智慧和能量。
繼承發揚閔智亭大師愛國愛教的思想,就是要深刻把握大師融愛國于愛教之中,用一個宗教者的虔誠抒寫對黨和國家無限忠貞的本質特征,繼續發揮當代道教在助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歷經了從苦難呻吟到覺醒抗爭,從黨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到改革開放、民族復興,從悲憤帝國主義列強到踏上崇道修道生涯,從苦志參玄、潛心修煉到著書立說、化育有情------這些特殊的人生體驗讓大師真切的懂得政治穩定、國家發展和民族興盛對于整個社會及尋常百姓是何等要緊,于是大師傾其畢生心血,化成道者的形象,以另一種方式,堅決擁戴黨和政府的領導,走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長期致力于民族復興與世界和平,不斷體現本土道教的社會價值,發揮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我想,這正是今天道教界必須牢固確立的思想基礎和前進道路上的行動方向,也是我們安身立命、尋求發展的重要保障。
繼承發揚閔智亭大師愛國愛教的思想,就是要大力弘揚大師化信仰為濟世之行,以一種無我的襟懷傾注對天下蒼生無疆大愛的悲憫情懷,更好地繼承道教服務社會、利物利人的良好傳統。篤信“天之道利而不害”,崇仰“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可謂是道教徒生發信仰并努力為之踐行的核心教義與價值追求。所以說,一個道教徒信仰的理由自來都是因眾生而起、緣眾生而勤、假眾生而圓滿。故道教常說:天上沒有自私自利的神仙。閔智亭大師的一生正是揣著這樣的信仰與執著,方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大災大難面前慷慨無余,在邪惡虛妄面前正義凜然,在眾生疾苦面前傾心竭力,在民生民計面前奔走不歇,在社風道德面前循循善誘,在思想靈魂方面樹立典范,在教化育人方面久久為功,在弘道利人方面終其一生!也正是這樣一種信念和韌勁,使大師為道教塑造了一面旗幟,為社會撐起了一片清朗的天空,為大眾重構了信心與希望,亦藉此進一步耕耘了生命的深度與高度,成就了自己,照亮了別人。我想,不管時空如何流轉,這些都是我們每一位道教徒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亙古不變之信仰理由與修行初衷。
繼承發揚閔智亭大師愛國愛教的思想,就是要深入實踐大師志發圓滿自我與興盛教門的愿力,始終牢記道教祖師們孜孜以求、為而不爭的教誨,深刻詮釋一名道教徒平實堅韌、不忘初心的修持本真。前圣先賢的修行經歷告訴我們,既遁入玄門當以道為事,興教為本,恭敬三寶,練達三乘,窮理盡性,功圓果成,闡揚道旨,丕振玄風,掌駕慈航,接引緣人,福民壽世,周濟群生。這原本就是道人家風,教門血統,因為代代相傳,所以法脈常新。
回顧恩師閔智亭大師的修行路,留給我們記憶最為深刻的是,他一身布衣透視出一位出家人獨有的風骨,一雙云履閱盡了蕓蕓眾生內心的甘苦,一副眼鏡讀懂了宇宙萬物人生的奧妙,一葉幽蘭散發著其超然物外的灑脫,一幅幅書道凝聚著其清靜自然的功夫,一部部著作飽含著其弘道闡教的執著,青燈黃卷是其數十年不變的節奏,三尺講臺成為其傳承思想興學育人的法寶,煮茶撫琴的悠然浸潤著一位智者的雅和,神游太虛的自在飄逸著黃冠羽士的逍遙------大師走過的路,是一條堅定執著的路,一條無私無我的路,一條護國愛民的路,一條樸實平凡的路,一條正信正行的路,一條通向光明的路。這條路,我們不僅現在需要走,將來也需要走,因為這是一條修道者的真理之路,一條可以讓古老的道教生命常新、行穩致遠的必由之路!
紀念大師,是為了感念大師的恩德,弘揚大師的精神,傳承大師的思想,追隨大師的足跡,接續大師的事業,完成大師的世愿。讓我們以大師為楷模,不忘入道初心,牢記度人使命,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不斷為自我謀解脫,為道門謀發展,為百姓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天下謀太平!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胡誠林道長:時時感念國恩之浩蕩,刻刻奉行濟世利人之功行!
下一篇:胡誠林道長:加快發展中醫藥事業助推健康中國建設
分享到: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