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道教巡禮:傳承華夏道脈傳統,見證道教修學境界
時間:2017-01-12 來源:八仙宮hong
作者:胡誠林
數千年來,陜西作為道教文化之重鎮,中國道教的許多重大事件發生于斯,眾多教派誕生于斯。自周秦道教誕生,至唐宋道教鼎盛,金元道教革新,乃至近代道教復興,陜西道教界都擔負著非凡的使命,見證著中國道教發展的每一段歷史。這片山川之脈源自古老的神山昆侖,至此而孕育為八百里秦嶺,自古就是神仙洞府、上真福地,華山洞天、太白洞天、西城洞天,更有終南仙都,為歷代修道仙真所鐘情,第一位道教改革家寇謙之、第一座城市道觀玄都觀、第一座道教大學崇玄館、第一部官修道藏《一切道經》,都書寫著陜西道教歷史的輝煌篇章,天師道、緬匿道、樓觀道、全真道、金丹南宗乃至全真龍門派、華山派、隱仙派,都是在這片土地上誕生、發展或成熟。三秦山川大地,是名副其實的神山仙境、祖庭圣地。
“天下修道,終南為冠”,以終南山為中心的三秦大地,是中國道教文化的重心地帶,兩千多年陜西道教的輝煌歷史,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道教文化遺產,長安子午谷玄都壇、三原縣天齊廟,是西漢時期留存至今的仙道遺跡,對于研究漢代皇家道教祭祀活動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北朝尊崇佛道兩教,民間造像極為興盛,西安碑林、藥王山、臨潼博物館是北朝道教造像保存最多的地區之一,是研究北朝道教歷史重要的文物史料。唐代道教為國教,都城長安是全國道教文化的中心,唐玄宗時代雕刻的老子玉像保存至今,是不可多得的道教文化藝術珍品,其他如景云鐘、回元觀鐘銘以及數量眾多的唐代道士墓志銘,都顯示了大唐道教藝術之精湛和長安道教事業之繁榮。陜西作為中國道教文化藝術的寶庫,還留下了大量精美的道教壁畫和摩崖石刻,銅川藥王山、華陰華山、佳縣白云山和西安東岳廟,至今還保存著豐富的道教壁畫和石刻藝術。
全真正韻、陜西道情和西安鼓樂當為中國道教音樂的奇葩,皆源自唐代宮廷道曲。全真正韻為道教全真派十分重要的法事道場音樂,主要盛行于全真十方叢林,是道教音樂體系中的核心代表內容之一。千百年來,以西安八仙宮、周至樓觀臺等叢林宮觀為代表的全真正韻不僅帶動并影響著陜西道教宮觀音樂的流行,亦成為西北地區傳播道樂文化和培養道樂人才,特別是高功人才的重要基地。道情與民間戲曲相結合,具有不同的藝術風格,陜西道情戲按地區分為三種,陜南道情與四川竹琴具體相同的來源,具有濃郁的四川風味;關中道情受到秦腔之影響,陜北道情則表現出黃土高原的粗狂風格,還與皮影結合,衍生了皮影道情等嶄新的藝術形式。具有大唐遺韻的西安道教鼓樂,數百年來一直在民間和道教界傳承,其獨特的鼓樂譜是一種不同于傳統記譜法的另類樂譜,對于研究道教音樂和記譜法有著重要價值。近代鼓樂大師安來緒道長自幼出家西安城隍廟,學習道教鼓樂藝術,演技精湛,民國時期曾組織音樂研究會和鼓樂社,開展道教鼓樂的研究和教育事業。20世紀60年代,著名音樂呂驥到西安采訪安來緒道長,并組織安來緒道長赴京演出,受到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唐以降,雖然中國的政治中心逐漸東移,因獨特的地理優勢和道教傳統,陜西作為道教文化中心的地位依然沒有改變,依然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源于周至樓觀臺的樓觀道自六朝興起,一直傳承不息,成為中國獨具特色的道教宗派之一。以漢代咸陽三茅君為主神的茅山上清派,成為唐代最有影響的道教宗派之一。唐末五代咸陽鐘離權與呂洞賓師徒,開創了鐘呂金丹道的道教內丹修煉傳統,北宋時金丹南宗之祖張伯端于陜南紫陽堡潛心修煉,寫下了《悟真篇》等內丹名篇,傳承鐘呂內丹道的金丹南宗自此誕生。金元之際咸陽王重陽于終南遇仙,創立了新道教全真教,再一次改變了中國道教的格局,開創了三教合一、性命雙修的新道路。
及至近代道教衰微之際,陜西仍為當時中國道教的重鎮,樓觀臺、八仙宮、張良廟為全國著名的全真叢林,多次開壇傳戒,延續龍門律宗法脈,華山、龍門洞、金臺觀、重陽宮、白云山、擂鼓臺、天柱山,眾多的道教名山宮觀,高道輩出,載譽道林。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陜北佳縣白云山和華陰華山等地的道長們,積極參與對敵斗爭,立下了卓越的貢獻。新中國成立以后,百廢待興,陜西道教界積極投身新中國建設,改變舊時代雇傭佃農勞動的剝削生產關系,許多宮觀通過開辦工廠、服務社、農業合作社等,開展生產自養、服務社會。“文革”期間,陜西道教界同其他宗教界一樣受到沖擊,宗教場所遭受破壞,宗教活動被迫停止,道門一片蕭瑟破敗之象,在這種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不少道長仍然堅持信仰,默默持守,盡力保護宮觀、神像和經書,在逆境中忍辱磨煉心性,在艱難中傳承道脈不息,一代代仙真大德垂范道史。那些仙逝的大德們令我們無限敬仰和深切懷念,健在的尊宿們依然在為道門后學們做出模范和表率。-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國家撥亂反正,推動宗教政策落實,道教建筑和房產相繼歸還,道士陸續回到宮觀,道教事業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1983年首批21座全國重點宮觀確定,陜西省三處五座宮觀名列其中,是全國重點宮觀最多的省份,龍門洞、重陽宮、金臺觀、白云山等一大批宮觀進入全國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昔日破敗不堪的宮觀建筑也逐漸得到修復和重建,在此進程中,海峽兩岸的道教同仁開展文化交流,港臺信眾慷慨捐資,為三秦道教事業的恢復和發展同心協力,此中的深厚情誼和淵源道緣,當長載道史,永志不忘。
1986年11月,陜西省道教協會的成立,是當代陜西省道教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件,掀開了陜西省道教事業的新篇章。三十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委統戰部、省宗教局的關心支持下,在全省道教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陜西道教事業,從荒廢到繁榮,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全省宗教政策逐步落實,宮觀數量和出家人數逐年增加,1981年,全省僅有16處道觀有道士居住,道士僅310人,到2016年,全省開放道教活動場所414處,規模道觀277座,道士1000余人,基本恢復到建國初期的規模。道協成立之初,針對當時人才匱乏的局面,大力培育道教人才,先后在白云山、樓觀臺、八仙宮、華山等地舉辦道教知識專修班,培養了大批青年道教人才,為道教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道教界的中堅力量。三十年來,在省道協的團結帶領下,陜西道教界道風純正,宗教活動規范有序, 1989年北京白云觀全真傳戒活動,八仙宮監院王理仙道長被禮請為方丈和傳戒大律師,道門稱頌;1998年,西安八仙宮監院閔智亭道長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第六屆理事會會長,儀范長存;2005年、2010年,樓觀臺監院任法融道長連任中國道教協會第七屆、第八屆理事會會長,德高望重。
陜西道教界延續千年來的修學傳統,宗教實修和學術研究并重,為當代道教界做出了模范和表率。自20世紀60年代起,陜西道教學術界積極開展道教研究工作,出版了一系列深有影響的道教著作,舉辦了一次次道門盛會和玄門講經活動,塑造了陜西道教界的學術風范。在李子春、閔智亭、任法融、樊光春、張應超等老一輩道教學者的帶動和指導下,一大批青年道教學者正在成長起來,陜西省道教協會道教研究中心、陜西省道學研究中心、西安聞道學社等一批道教學術組織,正推動陜西道教研究如火如荼地開展。1992年10月《三秦道教》創刊,是當時最早創刊的省級道教刊物之一,已成功出刊24年,如今陜西省道教界創辦的《三秦道教》、《玄門道語》、《咸陽道教》、《聞道》等道教期刊,已成為開展道教研究、傳播道教文化的重要平臺。
太上以慈善為立教之本,道教從誕生之初就承擔著強烈的救世使命,發揚齊同慈愛的救世精神,廣度世人。八十年代以來,隨著道教事業的復興,陜西省道教界積極開展慈善公益事業,關注環境保護和生態道教建設,為構建和諧社會而貢獻力量。近年來,陜西道教界通過各種形式,積極投身抗震、救災、扶救困、養老、助學等社會慈善公益事業,以實際行動彰顯道教的慈愛精神和救度使命。陜西省道教協會成立以來的三十年,是全省道教事業繁榮發展的三十年,是全省道教界勇于擔當、發揮積極作用的三十年。這些成績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離不開社會各界的熱心幫助,也是全省道眾齊心協力的結果。“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年來的發展成果將載入史冊,三十年來的拼搏精神將繼往而開新。面對廣闊前景,我們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唯有虔誠修持,克勤用功,我們的道業方能歷久彌新,宏遠綿永。祝福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祈愿普天之下的人們幸福安康,共沐神恩!
(本文作者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陜西省道教協會會長胡誠林道長,曾載于李繼武主編《一陽來復——當代陜西道教巡禮·序》,題目是我站編輯添加)
上一篇:中國琴學研究室’--西安八仙宮實踐基地”的致詞
下一篇:胡誠林大師:以戒為師 視戒如命 戒無所戒 證圣成真 —丙申長春觀律壇天仙大戒讀律講法提綱
